杜昌德主任提醒:耳鸣耳聋莫轻视,拖延可能致永久损伤!
时间:2025-07-18 18:30 来源:未知 作者:王建峰 点击:次
在听力健康领域,耳鸣耳聋是困扰众多患者的常见问题,却常因初期症状不显著而被忽视。为此,深耕听力健康领域多年的杜昌德主任结合临床经验,详解耳鸣耳聋的危害、高发人群及治疗关键,呼吁公众重视听力异常信号,及时干预避免不可逆损伤。
出身中医世家,幼承庭训,随父研习岐黄之术,深得家学精髓。毕业于四川国医学院(现成都中医药大学前身),系统深造中医经典与临床诊疗。1982-1983 年于重庆市中医研究所进修期间,师承重庆市政府指定中医保健医师、周百川主任医师(原重庆市中医院学术带头人),尽得辨证论治之真传,形成了一套独特的 “经典为体,临床为用” 的诊疗体系。 从医 40 余载,累计诊治患者超数万人次,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 20 余篇,参与编著《周百川老中医临床经验集》。秉持 ”大医精诚,方证相应” 之道,注重医患协作与慢病管理,将中医整体观融入现代诊疗,为患者提供兼具传统智慧与精准疗效的医疗服务。临床中以 “辨证精准、用药轻灵、疗效稳固” 著称,患者评价:“看诊如话家常,方药丝丝入扣,多年疾病困扰终得解决。” 一、耳鸣耳聋的危害:从 “耳边杂音” 到 “生活困境” 杜昌德主任指出,耳鸣耳聋绝不仅仅是 “听不见” 那么简单,其危害涉及多个方面。从生理角度来说,长期耳鸣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睡眠质量,导致入睡困难、频繁夜醒,进而引发头晕、头痛、记忆力衰退等一系列问题。而严重的耳聋会直接阻碍正常沟通,使得患者在工作中无法准确获取重要信息,在社交场合因 “听不清” 而逐渐自我封闭,长此以往,极易引发焦虑、抑郁等心理疾病。 同时,杜昌德主任强调,耳鸣耳聋往往还是身体发出的健康预警信号。像突发性耳聋,可能与内耳血液循环障碍、病毒感染有关,若不及时治疗,听力损失很可能成为永久性的。而持续性耳鸣则可能暗示着中耳炎、听神经瘤,甚至是高血压、糖尿病等潜在疾病,忽视这些症状,很可能会延误基础病的诊治,造成更严重的后果。 二、这些人群易 “中招”,听力防护需提前 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,杜昌德主任总结出了几类耳鸣耳聋的高发人群: 噪音环境从业者:工厂工人、机场地勤等长期暴露于高分贝环境者,内耳毛细胞易受损; 2、“耳机依赖族”:长期高音量使用耳机,尤其在地铁、公交等嘈杂环境中,听力损伤风险翻倍; 3、中老年群体:60 岁以上人群因内耳器官退化,约 30% 存在听力问题,且随年龄增长加重; 4、慢性病患者:高血压、糖尿病患者因血液循环异常,耳蜗缺血缺氧概率更高; 5、压力过大者:长期焦虑、熬夜会引发内耳血管痉挛,诱发突发性耳鸣或耳聋。
三、拒绝 “拖延症”,黄金治疗期别错过 “很多患者存在‘耳鸣忍忍就过去了’‘耳聋是衰老的正常现象,不用治’这样的错误观念,这是非常危险的。” 杜昌德主任严肃地说。耳鸣耳聋的治疗存在 “黄金期”,一旦错过,可能会造成终身遗憾。对于慢性耳鸣,早期干预能有效避免其发展为 “顽固性耳鸣”。 儿童群体的听力问题更需警惕,儿童期是语言发育的关键阶段,若因中耳炎、先天性听力障碍等导致耳聋未及时发现和治疗,可能造成语言发育迟缓、学习困难,影响终身发展。 四、科学护耳:从生活细节筑牢 “听力防线” 1、杜昌德主任建议,为了守护听力健康,大家要做好科学预防与应对。减少噪音暴露,避免长期处于嘈杂环境,必要时佩戴耳塞;使用耳机时遵循 “60/60 原则”,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 60%,每次使用不超过 60 分钟。 2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,定期监测血压、血糖,避免内耳血管损伤。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,保证充足睡眠,避免过度劳累和精神紧张,戒烟限酒,减少内耳刺激。 3、最重要的是,若出现持续耳鸣、听力突然下降、耳闷胀感等症状,应及时就诊,尽早干预。 杜昌德主任最后强调,听力是连接世界的重要桥梁,大家一定要重视耳鸣耳聋问题,摒弃错误观念,及时就医,才能让我们始终 “听见” 生活的美好。 (责任编辑:王建峰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