对话中医专家杜昌德:揭开痛风的 “伪装”,抓住中药调理的 “黄金期”
时间:2025-07-18 18:32 来源:未知 作者:王建峰 点击:次
在中医临床一线奋战四十余年的杜昌德主任,见过太多被痛风 “折磨” 的患者。他常说:“痛风这病,就像个擅长伪装的‘骗子’,早期藏得深,等你发现时可能已造成不小的伤害。” 今天,杜主任将带我们重新认识痛风,聊聊那些被忽视的健康信号与调理之道。
高尿酸:痛风的 “预备役” “很多人不知道,高尿酸其实是痛风的‘预备役’,” 杜昌德主任特别提醒:“别被无症状高尿酸迷惑。尿酸盐结晶会悄悄附着在关节滑膜、软骨上,还会沉积在肾脏,就像给身体埋下‘定时炸弹’。临床中,不少患者因为忽视高尿酸,几年后不仅痛风发作,还查出了肾结石。” 体检时发现尿酸超标,哪怕没感觉,也该及时干预治疗,这是阻止痛风发作的第一道防线。
痛风的 “破坏力”:从关节到全身的连锁反应 痛风发作时的疼痛,被患者称为 “生命中最痛的体验”。杜主任描述:“有的患者说,发作时脚趾像被锤子砸过,红肿灼热,连穿袜子都成奢望。” 但疼痛只是冰山一角,痛风的破坏力远超想象。 关节的 “慢性自杀”:每次发作都是关节的 “急性炎症”,反复几次后,关节软骨会被尿酸盐结晶 “啃噬”,逐渐变形、僵硬。有位患者痛风五年,脚踝关节严重受损,走路一瘸一拐,最终只能手术治疗。 肾脏的 “隐形杀手”:尿酸盐结晶沉积在肾脏,会引发间质性肾炎、尿酸性肾结石,晚期可能发展为尿毒症。 代谢的 “恶性循环”:痛风常与高血压、高血脂、糖尿病 “结伴而行”,这些疾病相互影响,让健康状况雪上加霜。 拖延的 “代价清单”:小病拖成 “终身遗憾” “临床最常见的误区,就是‘疼时才治,不疼不管’,” 杜昌德主任语气沉重,“这种拖延就像给疾病‘养精蓄锐’的时间,最终付出惨痛代价。” 发作频率升级:初期可能一年发作 1-2 次,拖延后变成每月发作,甚至持续疼痛,严重影响生活。 痛风石 “疯长”:尿酸盐结晶不断堆积,会在关节处形成大小不一的痛风石。有位患者手指关节的痛风石像黄豆般大小,不仅难看,还压迫神经,导致手指麻木。 治疗难度翻倍:早期调理能更快恢复健康,拖延至关节变形、肾功能受损,就需要花费大量金钱和时间治疗,且效果大打折扣。 “就像衣服破了个小洞,及时缝补还能穿;等破成大洞,再想补就难了。” 杜昌德主任的比喻通俗而深刻。 哪些人容易被痛风 “盯上”? 杜昌德主任结合临床总结出几类高发人群,看看你是否在列: “重口味” 爱好者:顿顿离不开动物内脏、火锅、海鲜,嘌呤摄入超标,尿酸自然居高不下。 “酒桌常客”:酒精是尿酸的 “死对头”,尤其是啤酒 + 海鲜的组合,堪称 “痛风加速器”。 “久坐族”:长期不运动,代谢变慢,尿酸排泄受阻,关节也因缺乏活动更易沉积结晶。 “肥胖人群”:体重指数(BMI)超过 28 的人,痛风风险是常人的 2-3 倍,腹部肥胖者更危险。 “有家族史” 者:若父母或兄弟姐妹患痛风,自身患病概率会增加 50%,需更早预防。
中药调理的 “独特价值” 在痛风调理上,中药的优势越来越受认可。杜昌德主任从中医理论解析:“痛风属‘痹症’,与湿热、痰瘀、脾肾亏虚相关,中药调理讲究‘辨证施治’,不是单纯降尿酸,而是改善身体‘产酸排酸’的内环境。” 中药调理的三大优势: 整体调节,标本兼顾:比如湿热型痛风,用清热利湿的中药,既能缓解关节红肿,又能促进尿酸排泄;脾肾亏虚型则侧重健脾补肾,增强代谢能力,从根源减少复发。 温和安全,无副作用:与部分西药相比,中药无副作用,尤其适合需要长期调理的患者,能避免肝肾损伤。 预防并发症:在降尿酸的同时,中药能保护肾脏、调节代谢,降低高血压、糖尿病等 “伴生病” 的风险。 “有位患者用中药调理半年,尿酸从 580μmol/L 降到 360μmol/L,痛风再没发作,连多年的高血脂也改善了。” 杜昌德主任分享的案例,印证了中药调理的综合价值。 给痛风患者的 “康复指南” 最后,杜昌德主任给出实用建议: 1、饮食 “三多三少”:多吃蔬菜、杂粮、牛奶;少吃动物内脏、浓汤、酒精。 2、运动 “循序渐进”:急性期卧床休息,缓解后选快走、太极拳等温和运动,避免剧烈运动诱发发作。 3、心态 “积极乐观”:痛风可防可控,过度焦虑反而会加重代谢紊乱,配合调理才能早日康复。
“痛风不是绝症” 杜昌德主任总结道,“正视它、及时治、科学调,才能摆脱疼痛,回归正常生活。” 希望这份来自临床一线的经验,能帮更多人走出痛风困局。 (责任编辑:王建峰) |